2018年12月15日 星期六

書記:第三餐盤

這個禮拜天氣較涼,又開始了我的孵豆芽加菜之路!其實夏天的時候也是有孵過幾次,但是不知道是天氣太熱還是豆子買得不好,反正就是泡了半天沒發芽還發臭,連著失敗兩次我也懶了....所以這次又到有機店買了有機黑豆。

到底一般店裡面哪裡有賣台灣產的青仁黑豆?美國華人超市都買得到台灣產的,為什麼在台灣反而超市看到的都是大陸進口的????

但是這次的有機黑豆還是發芽品質不太佳,浸泡以後只有1/3發芽,剩下的幾乎都是爛掉或是完全沒動靜。我把爛的豆子挑掉的同時,忽然覺得:

在一樣的條件下,如果他就是沒發芽,表示他的豆子本身營養不好,先天不良的情況,種子也不可能發芽,泡了還會發黑,那這樣我吃進去的豆子,如果只是洗過就煮的話,可能吃了都只是澱粉,"空營養"的成分比較高!畢竟在現在我們不需擔心食物匱乏的年代,澱粉真的是比較起來我們最不需要的東西了。

大家都說豆子是植物性蛋白質,營養成分很高。而古早人都會把豆子浸泡很長一段時間再來做食用的動作,藉由浸泡可以去除掉大部分的植化素。有一說法是催芽後豆類的營養價值會變高,其實我覺得應該是說催芽是一個優劣的篩選過程,豆子處理得不好,裡面的植化素對人體其實是有害的,(有些人吃了豆類很容易放屁,就是對植化素比較敏感),只是一般市售豆漿真的很難花這麼多時間浸泡製作。搞得我都想說以後要吃豆類的話,都得要吃催芽過的,豆漿也要買催芽豆漿...

反正,那少少1/3發芽的豆芽,今天早上燙熟就配著早餐的水果跟自製優格,一餐就吃光了。

---

我最近看的一本書"第三餐盤" 很有意思,表面上是看起來餐廳提供永續食材為下筆點,但進而討論到土地,土壤,海洋與種子,講到伊比利火腿(運動),鵝肝(壓力)...是本看起來覺得好吃但是又很有教育意義的書。

這本書也提到,我們不應該去改變土壤,而應該要去觀察土壤,每一塊土壤都有它適合生長的作物。硬是按照人類的價值觀來種植高經濟價值的作物,其實並不符合生態的永續概念,因為本質不適合的情況下,得要想盡辦法改良土壤,在現在求快求利益的社會下,唯一的手段就是使用農藥跟化學肥料,種出了漂亮美觀賣像好的蔬菜水果,但其實全部都是空營養,土壤本身也會被破壞掉,最後變成一塊毒土,沒辦法永續。

---

講到底,其實好像養小孩跟種東西也是滿像的:重視小細節,做父母的要觀察仔細觀察這片土(小孩),把該給的養分給足了,挑選適性適合的種子埋下去,自然就可以長得很好。而不是一昧地要求高產能高利潤(符合大眾世俗的價值觀);或者是要像那要有適當的運動,脂肪的美味才會均勻地散佈在豬腿中才製成世界聞名高價的伊比利火腿,也或者像那沒有壓力在自然攝取充分不飽和脂肪酸橡實而長胖的鵝,鵝肝的美味才會更勝一籌。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